高职院校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基于50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刘兆琪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当前,互联网正加速渗透于各行各业,不断开辟出全新的发展空间,产生出全方位的深远影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互联网与课程的结合,使得在线精品课程应运而生,并且已经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刻改变了课堂的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创新发展。

1.1 全面体现“三教”改革核心要义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始终伴随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在课程建设与施教中,教师要始终进行课程设计、资源建设、教法研究、教材开发等工作,这无疑会对教师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能力增长、职业生涯发展起到全面的促进作用。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始终伴随着教材的一体化开发和变革。一体化教材开发不仅仅要适用教学内容的要求,更要在呈现形式、使用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适应线上学习和教学的要求。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始终伴随着教法的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将得到全面的体现与应用,必然对教学效率、教学容量、教学效果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是全面落实国家提出的“三教”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三教”改革核心要义的全面体现。

1.2 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学生学习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学习质量的高低不仅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在线精品课程的有效应用,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丰富了课程学习资源,直接将学生“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吸取式”的学习,使得不同基础、不同学历、不同层次、不同情况、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激发了学生学习活力,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对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1.3 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之一是实现课程资源对学校学生、企业员工、从业爱好者,以及退伍军人、创业者等社会群体提供学习服务,能够为上述受众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满足其个人学习需求。在线精品课程还能为教育落后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地区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提供学习资源和智力支持[2]。因此,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3]。

笔者在国内主流职业教育线上课程平台上,从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等8个专业大类中随机选择了50门在线课程进行了线上试学,研究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查阅课程参考资料,分析课程资源类型和分布,查看学习应用数据,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存在“重特色、轻理念;
重内容、轻教材;
重资源,轻分层;
重建设,轻应用”等问题(见表1),而这些问题,在非国家级、省级在线精品课程中体现得尤为严重。

表1 50个在线课程分析情况表

2.1 重特色,轻理念

当前各个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尤其是关注课程的特色,出现了众多优质的国家级、省级在线精品课程。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大部分非国家级和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整体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建设理念大多还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存在认识到位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教师无论是在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以教为主”的现象[4]。这就导致课程内容没有包含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知识和技能结构与企业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另外体现“学生主体”理念不足还表现在测试题目上。测试题目大多是有固定答案的客观题,这就为学生在测验或考试中抄袭埋下了伏笔,不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2.2 重内容,轻教材

根据调研结果,有88%的在线课程没有列出参考资料,即没有相关教材。由于在线精品课程是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培养目标、专业调研结果进行设计开发,其中就存在较大自主性和特色性,因此在教材选择上就存在课程内容和现有教材匹配度较差的问题,导致学生预习、学习和复习缺乏对应资料,课程教学互动性欠佳,尤其是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的前提下,教材更新速度远远比不上课程资源的更新速度,使得课程与教材脱节。另外,碎片化、颗粒化的教学资源将会影响学习内容的衔接性和完整性,这也会加剧教材缺乏带来的影响。

2.3 重资源,轻分层

在线精品课程大多以碎片化、颗粒化资源建设为主,资源通常以PPT、微课、教学视频、动画、习题、作业的形式组合出现[5],虽然在资源的种类上显得比较丰富、有冗余,但是却在应用中出现了问题。一是多个资源或多种资源全部指向同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使得资源应用重复,导致学生学习的通透性、连续性和趣味性较差,自主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学习体验不足;
二是对于需要拓展型知识点,缺乏递进式、分层式资源与之对应,没有资源支撑学生进行深度和拓展学习。

2.4 重建设,轻应用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使用。然而,在课程建设初期,课程建设团队很少考虑课程的应用范围、受众人群等因素,因此导致课程内容选择、资源形式、重点难点等方面得不到统筹设计。另外,课程建设结束后,建设团队也没有考虑开发有效的课程推广渠道和方法,导致课程除了在本校应用以外,很少得到兄弟职业院校的使用,尤其是在社会层面更是鲜为人知,导致课程长期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在线精品课程的“能学辅教”功能。

2019年,国家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助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家连续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多项强而有力的在线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手段,不断推动高职院校进行在线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应根据上述文件中有关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绩效评价标准,全面厘清“课程设计、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应用、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等5大方面评价的主要绩效考核点和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建设。下面根据案例调研结果和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实际经验,提出以下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建议。

3.1 组建专兼教师团队

高质量的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德技并修的高水平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团队建设要全面考虑教师资历结构、教学能力、学科背景、技术特长等因素,不仅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而且要有超强的课程设计、资源开发、教学管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一流的教学能力。在课程团队内部要做到目标明确、分工合理、协作高效。这里建议可以借助国家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模块化教学、分工协作教学等相关建设指标,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建设理念的落实关键在于做好课程整体设计。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落到实处,就需要在课程建设之初,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学情特点、个性需求等学习要素,以需求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将专业理论与知识进行重构,进行项目化改造,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形成符合学习兴趣、契合学习规律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自己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构建,去独立或协作完成开放、半开放的教学任务,而教师应始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点评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主角。最后应以学生的视角和思维进行课程评价和反思,进行及时和阶段性诊改,不断完善课程设计。

3.3 对接行企进行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表面上是面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但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内容要全面对接企业职业标准与岗位核心能力,梳理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融合行业企业的专业前沿技术,依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内容,开发教学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同时要认真梳理与课程相关的职业技能认定标准、“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以及相关职业技能大赛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实施“岗课赛证”融通育人。

3.4 增强资源的分层设计

校企合作是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校企共同探索共建共享模式下基于“产业资源+企业生产”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融合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岗位核心工作内容进行重组,以项目、模块、任务的形式承载课程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注重颗粒化、结构化、多样化,以视频、微课、动画、课件、指导书、虚拟仿真、链接、习题试题、问卷、讨论等主要学习资源互动载体的开发。尤其是要增加VR、AR等智能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将会使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注重课程应用过程中问题反馈,及时完善,通过内容再重构、资源再开发、微课再设计等方式,不断更新课程资源。为了增强资源指向的深度和广度,资源建设应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的原则,针对不同深度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分层设计开发资源,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学习需求,而且能够让学生能够随着知识深度的增加,学习能力也逐渐提升,助力其终身学习。

3.5 一体化开发配套教材

在线精品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开发也需要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上,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学情特点、考核评价等多重因素进行统筹设计,保障课程与教材的适配性。这里尤其要注重数字教材、工单式教材、活页式教材等新形态教材的开发,能够使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上由于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带来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更新的速度。一体化开发的配套教材将会弥补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学材,克服碎片化、颗粒化资源带来的知识衔接性、完整性不足的问题。

3.6 有机融入思政和创新元素

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在课程内容中深入挖掘爱国情怀、名人大师、标准意识、工匠精神以及技术创新、专利发明等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潜移默化教育学生,要在实操环节,充实内涵,丰富载体,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技能。

3.7 教学方法创新

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必然驱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必然伴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大量应用,这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线精品课程应充分依托线上平台,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线上线下、虚实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将线下难以呈现的结构、原理等内容进行线上教学设计,支撑学生随时随地在线自主学习;
开展“真实任务”式实践教学,利用单元作业、单元测试等资源进行学习评价,形成“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衔接支撑、相互促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做好学习学情分析,优化“线上+线下”教学策略,精心编制教学进度,制定线上线下、项目之间的衔接授课方案,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保证学生线上和线下学习的连续性、衔接性和完整性。

3.8 建立课程推广和应用机制

一是要强化内容更新。建立课程常态化调研与平台数据分析机制,建立“建设—应用—诊改—完善”的课程建设闭环,促进精品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适应专业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二是要瞄准受众对象需求。在线精品课程的受众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企业员工、从业爱好者,以退伍军人、创业者等社会群体,课程应根据受众群体的学历水平、认知水平、关注重点等不同需求,建立类型丰富、目标精准、层次分明的学习资源,满足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让受众群体学有所获,课程才能够更大程度上、更大范围内被接受和学习。三是建立课程评价的激励和淘汰机制。各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应用性为主的课程评价标准,根据课程应用情况,奖励课程建设团队持续完善、不断更新,从精神和物质层面建立激励机制;
对于应用性不足的课程,要实施退出和淘汰,做到集中优质资源扶优扶强。

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引发了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应对此次变革的有效抓手,必将在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引发积极的连锁反应。课程建设团队要在教师课程教学理念、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内容设置、校企合作、资源建设、教材开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推广和应用等方面持续改进,全面释放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功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精品课程课程内容教材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10期)2022-01-18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11期)2021-03-08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0年11期)2021-01-04中职学校“汽车空调”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新课程研究(2016年3期)2016-12-01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年9期)2015-07-01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4期)2015-03-01

推荐访问:在线 课程建设 典型